【一心向党跟党走 党的恩情永不忘】赵湾小学“戏曲进校园庆建党一百周年”活动纪实
期中总结表彰大会刚刚落下帷幕,我们就迎来了邓州市桑庄镇孔庄村的戏曲剧团,为我们送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卷戏。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千秋伟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在我们共享美好生活之时,一定要牢记党的恩情。在此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礼赞我们伟大的共产党!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罗卷戏,剧团团长特地为大家讲解罗卷戏的来源、艺术特色和传承发展。
罗卷戏,又称“锣卷戏”“乐眷戏”,其起源历史文献没有明确的记载,仅有艺人口口相传的传说。罗卷戏艺人认为罗卷戏最初名叫“乐眷戏”,是唐太宗李世民微服私访时,发现有人演出,非常喜爱,就请他们到宫中表演,并让左丞相唐之远编写戏本,供皇宫内眷娱乐,因此称为“乐眷戏”,后来传为“锣卷戏”,学术界则称其为“罗卷戏”,认为由“罗戏”和“卷戏”两种声腔组成。罗戏又称“罗腔”“锣戏”“啰戏”“覼戏”等,起源不详。有传说为源于唐太宗时期供君臣娱乐的宫廷戏,因此也称“乐戏”;也有学者认为“罗戏”即“傩戏”,起源于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或举行酬神还愿等仪式。卷戏又称“眷戏”,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起源于寺庙里念经卷时的一种伴奏音乐,称为“卷戏”或“卷调”,一种认为起源于古代帝王眷属演唱的清曲小调(《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第56-57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称为“眷戏”。我们邓州罗卷戏,就是梆锣卷。所谓梆锣卷,就是河南梆子、锣戏、卷戏三种声腔同台演出,称为“三下锅”。至清康熙、雍正年间,是其最繁盛、影响最广泛的时期。
民间曾传:“罗卷戏到村里,女人不烧汤,男人不下地。”桑庄镇孔庄村地处南阳盆地腹地,相对比较闭塞,自雍正年间罗卷戏传入这里之后,就在这里扎根并一代代传承下来。我们一直以来有演唱和学习罗卷戏的传统,又因历任村干部都非常重视罗卷戏,因此才能延续至今。
艺术特色
罗卷戏早期的唱腔音乐结构属于曲牌联缀体,后来逐渐演变成板腔体。罗卷戏的伴奏乐器很有特点,其主奏乐器是唢呐,因此罗卷戏又称“喇叭戏”。罗戏与卷戏所用唢呐完全不同,罗戏主奏乐器是大唢呐,卷戏的主奏乐器是小唢呐。
罗卷戏的音乐自成风格,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大镲、小镲、小锣、堂鼓、大鼓、梆子等,随着音乐的发展,不断加进了弓弦乐器,如二胡、板胡、曲胡及大、小提琴等,为其他剧种所少见。凡两军厮杀等场面,所有吹奏乐器、打击乐器一齐奏鸣,大有雷电交加,金戈铁马的壮观气势。
今天的《陈红抢亲》选段,就很好地展现了它的艺术特色,大家纷纷叫好!
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罗卷戏逐渐引起了戏曲专家对戏曲的发展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考察论证,加之孔庄村两委的不懈努力,基本恢复了部分传统剧目的演出,并成立了一个村级农民演出团体。党的十八大以来,罗卷戏剧团集中力量聘请专家指导,走访老艺人挖掘整理历史资料,加上2014年国务院把邓州罗卷戏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罗卷戏渐渐恢复生机。
近几年,罗卷戏剧团一边整理历史资料,一边聘请国家二级导演李召冉、李彩云和国家三级导演王好谦,常年对演员进行艺术指导,不断恢复传统剧目演出,坚持罗卷戏进村、进社区、进校园,培养了一批观众和爱好者;另一方面重点培养罗卷戏新学员,以本村小学为依托,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把音乐课和体育课作为唱腔和舞台,训练基本功,由剧团演员进行传承培训,不断扩展到全镇小学和初中兴趣小组,利用节假日聘请市文化艺术学校教师金德学、赵玲玉等,对课堂上发现的戏曲苗子进行集中重点培养。
至目前,罗卷戏剧团共有演职人员35名,其中演员25名(新演员5名)、乐队10人,已经挖掘整理传统剧目15部,新编现代剧目4部,其中精准扶贫题材2部,常演剧目14部。
现在的罗卷戏已走向大江南北,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不仅如此,还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荣获各种荣誉奖项。
团长的讲解使孩子们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卷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相信同学们经过这场戏曲的洗礼,会更加热爱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会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添砖加瓦!
此次活动,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了爱国主义的种子,而且传递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欢欣、喜悦之情,传达了剧团及全校师生的爱党爱国深情,昭示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赤诚决心。全校师生信心满满,将以更加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
本文转载自:桑庄镇赵湾小学,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